我們都知道,谷歌廣告有很多不同的出價策略,有CMP、CPC、CPA。如果全部人都是用CPC出價,那當然很好對比,套用上面廣告評級的公式就可以了。
但現實是肯定各種出價方式都有人用,如果選擇的是CPM或者是CPA的出價策略的話,是沒辦法設置廣告最高點擊出價的,那這時候上面提到的廣告評級公式就不適用了,要怎么算?
這時候,我們就需要了解更深層次的廣告競價邏輯。
為了使用統一的標準來對廣告進行排序,絕大多數媒體平臺最終都是根據換算公式,將出價換算成eCPM(預測的每千次展示費用),再對eCPM排序后,選擇eCPM最高的廣告進行展現。
那eCPM是怎么換算出來的呢?下面跟著我來做一下公式演算:
1、CPC類型的出價方式
已知:每千次展示費用 = 總費用 / 展示次數 *1000
單次點擊費用 = 總費用 / 點擊次數
所以總費用的公式可轉換為:總費用 = 單次點擊費用*點擊次數
我們再將這個總費用的公式代入到每千次展示費用的計算公式中,可得出:
每千次展示費用 = 單次點擊費用 * 點擊次數 / 展示次數 *1000
2、CPA類型的出價方式
已知:?
每千次展示費用 = 點擊率*單次點擊費用*1000(上面演算得知)
單次點擊費用 = 總費用 / 點擊次數
單次轉化費用 = 總費用 / 轉化次數
所以總費用的公式可轉換為:總費用 = 單次轉化費用 * 轉化次數
我們再將這個總費用的公式代入到單次點擊費用的計算公式中,可得出:
單次點擊費用 = 單次轉化費用 * 轉化次數 / 點擊次數
因為轉化率 = 轉化次數 / 點擊次數
所以單次點擊成本的公式可轉換為:單次點擊費用 = 單次轉化費用 * 轉化率
再將這個公式代入回每千次展示費用的公式中,可轉換為:
每千次展示費用 = 點擊率 * 轉化率 * 單次轉化費用 *1000
在這個公式下,單次轉化費用為廣告主在后臺自行設置,但在競價階段廣告都還沒投出去,所以轉化率、點擊率這兩個值都需要系統預估。因為涉及到有兩個預估的數值,而且轉化數據相對來講更稀少,所以準確性肯定不如CPC類型的出價,還需要大量的數據去調整模型,所以才會衍生出很多像多系列去跑同一個產品,不斷復制新系列去“撞流量”的做法。
如果模型穩定之后,由于不確定因素更多,所以一般建議最好不要一次進行太大的改動,以免影響到了模型。
了解谷歌廣告的競價原理,可以幫你更好地制定廣告優化策略,控制成本和提升廣告效果,讓你能夠在合理的預算范圍里獲得最大的廣告效果。上面講述得可能有點復雜,想簡單一點的話,記住以下三點就足夠:
1)出價和質量得分是影響廣告評級的主要因素
2)越高的質量得分,廣告主所需要支付的最高出價就越低
3)CPC類型的出價,要重視點擊率的優化;CPA類型的出價,要同時重視點擊率和轉化率的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