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資企業公共關系》這本書中,作者在對公共關系的由來進行闡述的時候,把公關起源同歷史進行了一個關聯。
多個朝代替換,卻總缺不了那些所謂的門客、謀士、幕僚等能夠建言獻策的人。
為什么這些君王那么喜歡養著這些人呢?因為他們有智慧,這是一種智囊制度,通過把他們集結起來,各自發揮才能,達到互補共贏的效果。
要知道,君王們就算能力再強,也沒辦法做到什么都知道的地步,不能保證所有決策都是正確的。
而這些能人志士,除了建言獻策,為君王們的決策和社會治理提供自己的見解和建議,有一些能說會道的政客們還要擔負起“說客”的職能。
能為君王們代言的“說客”,就跟現在說的“公關”差不多,講究的是如何去溝通和說服聽者。
對于君王來說,他們處的階層不一樣,對于民眾們真正在思索什么、需要什么,對君王的想法如何,他們不懂,或者說,能真正接觸和懂得民眾的機會太少,這跟階級身份有很大關系。所以,就會有這些來自于民眾當中,能更好地接觸民眾并知悉民眾的政客們來建立君王和群眾的關系鏈,達到溝通和傳播的目的。
同時,不同國家地域間的溝通也很少會是君王們親自出面,因此,我們也看到了歷史上,那些游走于不同君王跟前,勸說著他們不要打戰,亦或是聯合自己的君王一起對誰動手的能言巧辯之人,正是他們,為國家和君王們的利益,不斷地去游說,從而為這些利益群體建立起聯系來達到一種交流,傳遞必要的信息。
現代公關,跟這些政客們一樣,為企業、為政府的利益,形成社交的一種手段。這些組織,需要的就是借助公關的媒介效應來形成互相溝通,達到關系的平衡。只是,有一些發展成為企業等組織內部的一個職能部門,為自己代言,而有一些則委托專業的公關公司來進行計劃和衡量,為企業等組織進行代言,也就是“讓別人為你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