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小編跟小編的表妹聊到一個話題,她說,現在有很多很多明星,有時候明明想像普通人那樣正常地做一件事,卻總少不了有一些人懷疑是炒作。有時候明明沒有的事兒,或者說是早已塵封在記憶當中的事,也總有人拿出來翻翻炒炒。。然后作為當事人,想解釋一下,就會有一些噴子出來挑字眼地“理解”,最后,就是解釋也不行不解釋也不行。
這是表妹為自己喜歡的明星而打抱不平,然而,我也有同感,但我更多想到的是企業危機公關層面的東西。對于企業來說,在商戰中,說是危機四伏可謂不夸張的說法,特別是處于這個新媒體普及、廣泛應用的時代,任何不好的東西可以瞬間傳遍到各個領域,同樣,任何一個小事件也很容易會被輿論這種東西放大化,這就是媒體和網絡的力量所在。
墨跡暈染分割線
那么,我們怎么看待“危機“這個東西呢?以下是小編的想法哈!
給各位小主請安
對于明星來說,有時候,不解釋,慢慢地事件就會過去。但對于企業來說,一個看起來很小的事件,有時候會波及整個企業的正常運營,所以,回避和忽視,都不是處理危機事件的正確做法。
在危機公關里面,其實,根本的原則,是從容真實地面對,更多是態度上面的表達,因為公眾對危機的關注點更多在于企業如何處理危機,是否主動坦誠地承擔責任和恰當地處理好涉及公眾的利益問題。
葉子分割線
一個危機事件的產生,未必是壞事,它能呈現企業的能力和責任感如何,在這個過程當中,可以考驗企業工作人員處理問題的應對技能,也能表現團隊之間的合作能力,同時,也有可能通過危機把企業以前沒有發現的潛在問題深挖出來,給企業自身作一個“自我檢查”。
簡單點說,企業的內在是關鍵,產品品質體現的是實打實的硬實力,而保證自身的品質是根本,是危機防御的主要方式之一。但再完善的生產和經營管理程序,都沒辦法保證絕對的沒問題。相反,一直沒有出現問題的企業,才最怕危機的出現。就像不怎么生病的人一生病就常常是大病的情況一樣,越完美的企業,一旦出現危機,則通常是致命性的。
為什么會有這種“規律性”呢?小編認為,如果這種危機是屬于企業自身內在生產、管理等存在的漏洞,那么長期積累的漏洞缺乏及時補救,所以一旦呈現出來,通常已經成為較大的問題。其次,企業一直都是好形象,想必積累的客戶不少,對客戶來說,他們的忠誠度高,依賴度也高,一旦出現問題,影響的客戶群體通常會較大,影響程度較高,對客戶容易造成一種“被背叛”的消費感覺。因此,受到消費者抵制等負面的反響也會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