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換了一批又一批,可賬戶就是不見效果!大家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無論是今日頭條信息流廣告,還是廣點通信息流作為一個廣告找人的廣告,素材的確很重要,因為用戶在刷的過程中,如果素材不吸引,的確很有可能一跳而過。
但,我們也不能總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賬戶沒效果、沒量也許是“出價”搞的鬼!
因為平臺系統對每類出價系統所分配的流量是不同的。
哪類是媒體最賺錢的方式,那么它就會給你最大的流量,所以cpm是媒體最賺錢的出價方式,自然也就會給你更高的展現。
通常,系統分配流量量級如下:CPM>CPC>OCPM>OCPC>CPA
所以,你明白了嗎?不是素材的問題,而是出價方式的問題!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下信息流的OCPX智能出價!
剛接觸信息流的小伙伴,可能會覺得很心累。
本來學習信息流就已經很不容易了,還要面對這一大堆不明所以的出價方式,更不用說正確調價了!
我們先來了解下OCPX智能出價都包含哪些出價方式。
OCPX=OCPC、OCPM、OCPA、CPA
1. OCPC
Optimized Cost per Click的縮寫,即優化點擊付費,本質還是按照cpc付費。
采用更科學的轉化率預估機制的準確性,可幫助廣告主在獲取更多優質流量的同時提高轉化完成率。系統會在廣告主出價基礎上,基于多維度、實時反饋及歷史積累的海量數據,并根據預估的轉化率以及競爭環境智能化的動態調整出價,進而優化廣告排序,幫助廣告主競得最適合的流量,并降低轉化成本。
2. OCPM
Optimized Cost per Mille的縮寫,即優化千次展現出價,本質還是按照cpm付費。采用更精準的點擊率和轉化率預估機制,將廣告展現給最容易產生轉化的用戶,在獲取流量的同時,提高轉化率、降低轉化成本,跑量提速更快。
3. OCPA
Optimized Cost per Action的縮寫,即優化行為出價,本質還是按照cpa付費。當廣告主在廣告投放流程中選定特定的優化目標(例如:移動應用的激活,網站的下單),提供愿意為此投放目標而支付的平均價格,并及時、準確回傳效果數據,我們將借助轉化預估模型,實時預估每一次點擊對廣告主的轉化價值,自動出價,最終按照點擊扣費;同時,我們的轉化預估模型會根據廣告主的廣告轉化數據不斷自動優化。
4. CPA
按廣告投放實際效果計價方式的廣告,即按回應的有效問卷或定單來計費,而不限廣告投放量。
那這么多出價方式有哪些不同點呢?
其實,從定義上來說它們是相同的,只是付費方式不同而已。
所有出價都是根據轉化情況(像提交的表單、咨詢工具等),系統自動優化的出價方式。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數據收集階段,按照正常的CPC、CPM出價,第二階段根據轉化流量自動浮動出價。
舉個例子。
假設你定向了5類訪客,分別為:1類訪客、2類訪客、3類訪客、4類訪客、5類訪客。
如果CPC的出價方式,便是平均出價。無論哪類定向方式的轉化數據很好,出價都是一樣的。
但若是OCPC出價方式,便是智能出價。比如定向1給你帶來10個轉化,定向2給你帶來1個轉化,那系統會根據定向1的標簽幫你找到類似人群,并提供這部分的出價;且降低無轉化定向2的出價。
了解了嗎?一個智能出價,一個非智能出價。
非智能出價,像CPM、CPC等,它們是平均出價,不論哪類定向轉化更好,出價都一樣。所以,它更考驗我們對定向的能力。
智能出價,像OCPM、OCPC、CPA等,它們的出價更有針對性,共分兩個階段。前期第一階段是精準投放,得到一定定向方式的轉化數據后,進入第二階段,開始放寬定向,并適時更新創意。
當然也可以在第一階段時,就寬泛投放,只通過一定的創意來篩選流量,這樣可以更快速地向第二階段轉化。但這樣也會有相應的弊端,由于前期需要對轉化數據進行測試,所以成本會比較高!
但無論哪種出價方式,只要我們操作得當,就可以將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