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已經過去數日,余溫猶存。作為每年一度的最大電商盛典,每個電商平臺都想竭盡全力做出最好成績,而營銷也自然而言的演變成跨越數日甚至半月之久的營銷戰役。在這其中,信息流廣告成為引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在信息流廣告中,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網易考拉這些綜合電商平臺是必不可少的,拼多多、小紅書、盒馬生鮮等垂直電商也頻頻出現,包括紅星美凱龍、中國移動、中國建設銀行等行業頭牌的也異常活躍。
前期預熱、中期蓄力、當天爆發成為雙11引流的標準操作。
一般來說,預熱期是大促前最好的爆品測試期,電商平臺可通過大量素材測試找出爆品,并積累不同品類的人群包,為后期轉化打好基礎;
在蓄力期電商平臺可以通過觸達用戶,進行市場競價環境測試,引導關注;
活動期則是流量競爭和用戶下單的爆發點,電商平臺可以充分利用此前積累的爆品素材和人群包精準觸達用戶,最終實現搶量。
在雙11的廣告文案中,優惠、劃算、XX折、半價、好禮、特賣、超值、限量成為最為頻繁出現的字眼。
從消費者心理來看,逛雙11就是低價買好貨,而以上關鍵詞是最符合消費者心理預期的,因此也是雙11信息流廣告文案中不可或缺的。
在廣告形式上,視頻廣告的方式比較適合優惠內容宣導,在前期比較常見;而圖文+落地頁的方式更容易促成轉化,更適合中期蓄力和當天爆發。
雙11最難把握的,其實是人群。如果在平時,目標人群通常針對的是網購活躍用戶,通過廣告形成品牌宣導或轉化。
對于這些活躍用戶,雙11期間的重中之重,就是將他們感興趣的商品推送給他們,通過這些“有價值”的商品來促成購買。
但在雙11時,深挖非活躍用戶價值促轉化才是實現增長的制勝點。
在平時價高而放棄購買的非活躍用戶或低頻用戶,在雙11期間會突然變成活躍用戶和高價值用戶,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想把這部分用戶挖掘出來,就需要在雙11之前就形成一定的用戶積累。這種積累既可以是電商平臺自身數據,也可以是來自奇麟神算前期投放的數據積累,甚至可以臨時通過第三方平臺數據進行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