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人沒聽說過“包豪斯”這個詞,但它幾乎無處不在,還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比如,深受年輕人喜愛的宜家:
奧運會的運動形象圖標:
甚至,如今公共場合隨處可見的洗手間圖標:
今天被工業設計界奉為信條的 “少即是多”審美理念,也是源于“百年老字號”包豪斯。
距今100年前的 1919年,在建筑師沃爾特·格羅皮烏斯的提議下,國立包豪斯學校在德國魏瑪成立。德語里原本沒有“Bauhaus”一詞,只有“Hausbau”,意為建造房屋。格羅皮烏斯別出心裁地將之調轉成Bauhaus作為校名,以顯示自身與傳統學院派教育機構的區別。
說到這里,有必要回顧一下包豪斯誕生之前歐洲常見的藝術風格。比如14世紀流行的哥特風格大教堂,窗戶幾乎承擔了墻體功能,并用彩色玻璃拼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
17-18世紀興起的巴洛克風格的大教堂,大量使用鍍金、大理石、石膏等裝飾品,通常有富麗堂皇的天花板壁畫:
18世紀洛可可風格的建筑和繪畫,總結起來就是三個字“少女心”,使用貝殼花紋和花花草草作配飾,運用鵝黃柳綠、粉紅天藍等嬌嫩的色彩,優雅細膩:
可見,在包豪斯誕生之前,歐洲流行的藝術風格不是恢弘大氣就是奢侈華美,當然也很漂亮,但是和普通民眾的生活相去甚遠,而且無法適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時代的到來。
于是,格羅皮烏斯開始思考,設計能不能更強調實用性和功能性?能不能更簡約實惠、讓普通民眾接受?
格羅皮烏斯將魏瑪市立工藝美術學校和魏瑪藝術學院合并為國立包豪斯學院,并親自操刀設計了學校建筑。國立包豪斯學院的校舍長這樣:
整體簡潔明快,沒有壁柱、雕刻等裝飾物;所有建筑物都是立方體造型,表面以白色系為主,通過窗格、露臺欄桿、幕墻與實墻搭配出起伏凹凸;而且相對而言,工期較短,造價低廉。
包豪斯學院的建筑風格一反當時流行的優雅華麗的建筑家居樣式,堪稱上個世紀20年代的“非主流”審美。這一風格代表著包豪斯的設計理念: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功能性),藝術與技術相統一(工業化生產),設計應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打破權貴壟斷)。
包豪斯學院的第三任校長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提出了“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密斯于1929年設計的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處處體現了這一原則,除了一座雕塑和幾件專門設計的家具(巴塞羅那椅)之外,展館內沒有任何展品。建筑以白、灰為主色調,裝飾極少,主要材質是鋼筋結構和半透明的玻璃,它們與建筑周圍的水池相結合,倒影、玻璃和矩形劃出的流動空間讓建筑內外的界線模糊,體現了對空間的“全新”理解。
盡管包豪斯學院只存在了短短14年,但是其倡導的理念卻流傳至今。包豪斯主義將藝術從需要仰視的寶座上拉到了普通人也能接觸的生產消費中,對建筑、家居、工業設計領域影響深遠。包豪斯學院解散后,大量教師和學生移居美國。包豪斯主義所倡導的工業化量產、簡潔美學、“什么都應該設計”的理念,與美國文化一拍即合。比如建成于1958年的紐約西格拉姆大廈,就是基于對框架結構的解讀,簡化結構體系,講究結構的邏輯性,使之產生沒有屏障可供自由劃分的大空間,演繹“少即是多”的建筑原理。
再比如北京798藝術區,也是典型的包豪斯風格,巨大的現澆架構和明亮的天窗,是實用和簡潔完美結合的典范。
也有人認為,包豪斯風格在建筑領域的強大影響力,導致很多城市喪失了自身文化特色,變得千篇一律。可能正如建筑大師菲利普·約翰遜所言:“談到包豪斯,它不是好就是壞,這要取決于你怎么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