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就談談流量這塊,尤其是谷歌的流量。過去幾年白帽ASO實操案例,如何在合理規則下“薅”Google Play羊毛,每天節約推廣成本過萬美金,其實這也是變相收入?,F在很多個人開發者在賺美金,我大概說一下思路。
做App推廣的同學應該都知道,蘋果iOS 11把app store的新品榜,下載榜,暢銷榜,都隱藏到了二級頁面的第N屏,入口極深,隨著iOS系統逐漸升級,刷排名榜的價值日漸式微,當然關鍵詞積分墻等依然有效,暫且成本和效果都不盡人意。
然而Google Play的入口層級基本保持不變,只是UI上偶爾優化下體驗。而且,新品App上架Google Play有1個月的流量紅利期,就是新品榜單。如何打新品榜呢?
下載的權重,依然是新品榜單里最高的,根據測算,至少占70%以上。咱們可以換位思考下,Google Play喜歡什么樣的App下載曲線?
我試著總結三種增長曲線:
1、土豪鯨魚型:網易騰訊的吃雞游戲,上線第一天,就高舉高打,從各個地方汲取流量,一天砸數百上千萬美金,壟斷流量。這個案例過于特殊,屬于高端玩家專屬,我們普通人或公司都玩不起。
2、心電圖型:也分為兩種:
a、剛上來買一波流量,發現留存低,或者有bug,趕緊停掉。修復完畢后再買一波。
b、馬上要融資了,給投資人看漂亮曲線,趕緊買一波,融資到位后減少預算。所以就出現了心電圖型。
90%以上開發者都在這。
3、細水長流、階梯增長型:人為“刻意”制造出谷歌算法喜歡的增長曲線
注意:全篇文章的重點在這里。即低成本獲客不二法寶。比如,我新上線一個App,美國第一天只控制500個買量激活,第二天1000,第三天1500,以此類推,第七天3500……精彩的時刻到了,你會發現第8天,即使你只買4000的non-organic量,Google Play可能會額外送給你1000-2000,甚至更多的organic流量。然后后面幾周,可能只需要每天買4000-5000的量,就能源源不斷的吃這個算法推薦的自然流量紅利。紅利期有30天。
注意:這里美國、7天線性遞增曲線,僅為舉例,不同國家所需量級不一樣,周期也略有差異。而且,選擇不同的應用分類,競爭難度也不一樣。一般1-2周模擬一條漂亮曲線,后面維穩好,就能坐收漁利。
為什么Google Play有這么多的自然推薦?而蘋果AppStore則沒有?因為除了新品紅利的榜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Google Play五花八門的推薦位。比如:
①為你推薦;
②你可能會喜歡;
③根據你的近期活動;
④近期上升最快的應用;
⑤安裝了該應用的人也喜……
然后每個分類下也有五花八門類似推薦。
Google Play的應用分發,本質就是整一個 信息流+機器學習推薦的模式。
那什么樣的App適合用這種大法呢?中國用此套路最好的幾家公司,都在納斯達克上市。比如公司內部過千萬甚至上億DAU產品十余款,內部通過矩陣導流,精細化分國家配送流量。要給英國配800,絕不超過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