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開始,“程序化購買”“程序化營銷”就時不時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時至今日,程序化購買已經是很多廣告公司和廣告主在銷售和購買廣告時所采用的方式。
簡單說,程序化購買是基于自動化系統(技術)和數據來進行的廣告投放方式。接受程序化購買最快的是網絡廣告,但慢慢的,電視,廣播,甚至印刷業也開始接受了這種方式。
精準投放:買“廣告位”vs買“人”
以往的互聯網廣告購買的是廣告位,那么,程序化購買就是買的“人”。以往廣告購買可以購買的是一個Banner,一篇軟文,一個懸浮廣告窗;程序化購買則是,購買了“人”或者說“某些人”的注意力。這些人用的設備型號、使用時間、喜歡瀏覽哪一類的內容,每種特性都已經用“標簽”在大數據中標注出來。在程序化購買時,可以根據這些標簽,有目的的投放,使廣告效果更加精準。
程序化購買“靈活”vs傳統互聯網廣告投放“相對固定”
傳統互聯網廣告,廣告主往往只能跟一家公司購買某一種渠道,導致廣告在一個渠道上反復投放,對用戶造成大然。程序化購買則會靈活很多,可以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在不同時間推送給具有相似“標簽”的用戶,降低用戶對廣告的戒心,信息流廣告就是很好的證明。
程序化購買:成本計算更多樣
從CPM曝光到CPE互動,從注冊到激活,有多達十多種的結算方式,廣告主可有根據自己的需求靈活組合,精準投放。
程序化購買不是萬能的
大數據的積累需要時間。想要精準投放,數據越要更全、更詳細,不管是歷史瀏覽還是設備識別號,都需要經過積累和匹配,如果投放時間短,積累的數據并不能為優化提供支持,廣告的效果自然就不能滿足廣告主的要求。
程序化購買還需要依賴平臺的大數據處理能力。精準是程序化購買的優勢,但仍需要努力實現更精準投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