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世界中,每天都會有刷屏的熱點誕生,但大多數轉瞬即逝。當然,也一些熱點成為了長久以來津津樂道的“現象級”營銷案例。
最近,由王思聰率領的IG戰隊奪得英雄聯盟S8賽季總冠軍,引發全網游戲愛好者“狂歡”,為了慶祝IG奪冠,王校長自掏腰包113萬元,搞起了一場微博全民轉發運動,僅僅三天的時間,便獲得了2112萬次的轉發評論。
不少人感嘆,“這恐怕是史上效果最好最成功的社交裂變式營銷案例了。”
無獨有偶,前段時間,支付寶錦鯉現象在微博上成為持續數天的熱點議題,使“錦鯉”一詞被賦予了全新的時代定義。
雖然這些案例只是眾多熱點中的九牛一毛,卻也折射出,在移動互聯網受眾深處“社交+時代”下,很多傳統玩法正在潛移默化的改變,更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新模式,在人們還沒緩過神來的時候,就已刷爆社交平臺。
暫且不說現象級營銷案例可否復制,但究其背后的規律,是可循的。
近日,2018微博影響力營銷峰會在京舉行并提出“Social First“,一個消費新時代,現象級熱點借助Social平臺、數字經濟,可以一次引爆熱點,然后通過可循環的Social運作,可以實現企業的躍遷。另外,她還強調,真正支撐Social Fisrt是其背后的永動模型。
為什么要講Social First
2017年,可口可樂做出了一個壯舉,撤銷了自1993年起設立的CMO(首席營銷官)職位,將廣告營銷、商業策略等板塊整合一起,重新設立CGO(首席增長官)。
消息曝光后,營銷圈內掀起軒然大波。有觀點認為,這是不是說明營銷的價值被弱化了?其實恰恰相反,以往營銷只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行為,是Marketing范疇的事,但站在企業業務數字化、商業模式升級的戰略高度來看,作為與用戶打交道的營銷部門,反而有了更大的使命和價值。
在眾多渠道之中,電商渠道與社交品牌可謂“近水樓臺”。像微博這樣“與用戶只有一鍵距離”的社交平臺來說,理論上產品可以借此大大縮短與用戶的距離,但在實際操作中市場營銷人員慢慢發現,這一鍵距離雖短但并不簡單,在內容曝光幾千次后只收到寥寥幾個點擊跳轉,如此一來客戶成本居高不下,使不少團隊質疑“社交營銷真的像大家說的那樣有效嗎?”
回歸市場營銷的本質,重新認識產品目標人群,如何觸達用戶,展示什么內容才可以吸引用戶眼球,才是市場營銷的關鍵所在。
“Social First”正是一種這樣的營銷理念。提倡以社交為先,涵蓋企業從研發、生產、市場、銷售、服務等多方面的價值鏈條,深化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促進品牌與消費者直接對話,建立“信任鏈接”。
Social First不是憑空造出來的概念,而是很多活躍在微博上的企業商業實踐的‘產物’,是未來數字經濟的一種形態呈現。比如,微博上有很多為粉絲定制專屬產品和服務的品牌,他們通過洞察用戶的需求,反向定制出個性化的產品。
她列舉了一個有趣的案例。海爾一款洗衣機在微博上被用戶投訴,投訴的原因是洗衣機洗土豆特別容易堵。按照常人思維,洗衣機為什么要洗土豆?求證后才發現,一些農產品生產者會用海爾洗衣機洗土豆后再運往生鮮超市,后來,海爾了解到這個市場訴求,便真的推出了洗土豆的洗衣機。
由此總結,消費者的訴求才是產品升級迭代的目標。
營銷升級:永動機模式
流量模型可謂是互聯網營銷在過去10年來最主要的一個模型,但時至今日,流量的成本越來越高,移動互聯網發展至成熟階段,新增用戶量實際上已走到了增速的拐點位置。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仍然單純靠流量來獲得曝光并以此獲客,企業的業務增長將會變的異常困難。
由此,如何使流量得以循環就成了至關重要的議題。Social First正是一種促進品牌與消費者直接對話,建立“信任鏈接”的營銷思維,從而使用戶轉化為產品的“粉絲”。
流量的循環在于客戶的忠誠循環,而客戶的忠誠循環正是粉絲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并不是所有Follow產品賬戶的都是粉絲,如何讓關注者成為產品的忠誠客戶才是粉絲經濟的關鍵。
以往簡單粗暴的營銷模式已經過去,再也不是把東西掛在微博上編輯好140字的廣告時代了,如今的營銷模式更加關注的是用戶的深度體驗,從產品特色,多元化內容到足夠的用戶數據分析,缺一不可,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自身品牌最大的營銷價值。
那么,應該怎么做?微博給出的解決方案是:“Social First營銷永動機模型”。
可以看成如齒輪一般相互緊咬相互作用的兩個圈。一是從認知、思考、評估到購買的“流量圈”,另一個是以消費者行為和體驗為中心的“忠誠循環圈”,由購買后的享受、推薦和紐帶組成,兩個圈相互融合、相互影響,就像兩塊能量相互轉換的電池一般,用戶及行為價值在其中是循環往復的,徹底區別于傳統的營銷漏斗模型。
粉絲的強參與性和社交裂變能力如同“燃料”一樣,源源不斷的為Social First營銷永動機提供運行的能量。
客觀來說,微博作為主流平臺,不僅創造了諸多的熱點營銷事件,還是很多品牌主進行內容營銷和用戶互動的主戰場。
目前,微博擁有4.31億的月活躍用戶,平臺上活躍著近3萬個明星、40多萬個KOL意見領袖,有超過150萬個認證企業和機構,與2400多家內容機構和超過500檔的IP節目達成長期合作,覆蓋了60多個垂直興趣領域。
由點及線,再到“圓”
90后已然成為消費主力人群,消費模式隨之改變,更加的追求個性化與智能化將是未來的趨勢。對此,有人講叫消費升級,有人講叫消費降級。但她認為,無論升和降,在模式上和玩法上都是一種創新。
“我們會看到更多小眾化、個性化,追求差異化的產品。更靈活的前端用戶市場響應,更柔性的生產線配套布局,才是當下營銷的正確玩法”。
“Social First不是微博自己閉門造車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在微博的一些平臺上,一些企業借助社交媒體新型的媒體形式,建立了全新的企業成長策略。”王雅娟表示,這種成長策略可能包含品牌的、包含營銷、還有包含產品的,這樣的Social First打破了原有企業只有在營銷和銷售這個過程當中接觸到最終消費者的一個模式。
“Social First 營銷永動機”實現了為企業全價值鏈的服務,即通過基于大數據的“社交+”,來推動企業全價值鏈的變革,不僅局限于對所謂的企業核心環節做出優化,更是對企業全面戰略的升級優化。可概括為以下三點:
一、在品牌建設方面,改善廣告主為主導地位的品牌建設模式,避免出現閉門造車的現象,建立起從內容(品牌故事)—粉絲—用戶—變現的商業循環模式。
二、從以產品為中心到以用戶為中心的模式轉變,改變原有企業市場部門的單一職能,讓企業的傳統市場部門成為企業增長的原動力。
三、通過改變企業的整體商業模式幫助企業實現品牌營銷的永動模式。
整個企業的價值鏈,包含到產品的研發,產品原形的設計,以及到生產、市場、銷售、服務等,讓客戶完整的接觸企業內容;借助著社交媒體這個平臺,直接讓消費者和品牌、目標客戶直接通話,進行情感的連接、品牌的價值傳遞。
Social First營銷永動機的前瞻性在于它沒有固化到傳統營銷的樊籬里,而是跳出了營銷的束縛,構架了全新的數字營銷商業模型,并將企業的戰略、研發、產品、供應鏈囊括在一起,成為企業掌舵者把脈企業成長能力的一把尺子,同時也成為用戶和產品主之間一座雙相往來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