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位SEMer問:作為一名苦逼的競價員,我到底如何才能得到老板的賞識,成為老板面前的紅人呢?思考片刻后,我回到:當然是一塊錢掰成兩瓣花;以最少的預算達到最好的效果。畢竟哪位老板不喜歡吃的少干得多的員工呢?那到底要怎么做呢?來來來,前排小板凳、瓜子、茶都準備好哈~
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下:如何以最少的預算達到最好的效果?谷歌和百度競價都可以使用~
渠道要聚集
以最少的預算達到最好的效果,那么在渠道選擇上就要聚焦,不能廣泛投放。
通常,對于預算較少的賬戶,只需投放1-2個精準渠道即可。那么問題就來了:如何選擇最適合自身產品的渠道?
小編的答案就是:用戶!用戶!用戶!
“需求乃是營銷核心推動力”,既然如此,那我們就要全方面了解用戶。用戶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用戶日常瀏覽哪些網站?用戶比較關注哪些信息?用戶的購買決策流程是什么樣?用戶購買決策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通常,我們可通過用戶調研來達到這一目的。
通過收集目標用戶的行為碎片來還原用戶的屬性特征、社會背景、興趣喜好,甚至是用戶的內心需求、性格特點、社交人群等潛在屬性。然后通過這一系列標簽將其復原成栩栩如生的用戶形象,從而指導分析消費場景和投放渠道的選擇。
那如何對用戶進行調研呢?
1、細化流量
無論是競價還是信息流,它的最終目的都是轉化。那最少預算、最好效果的前提就是精準流量,使其更有針對性地優化之。
通常,每一個網民對于產品的需求程度以及所屬狀態都是不同的。比如有的用戶明確自身需求,但不了解產品,處于搜索信息階段;有的用戶了解自身需求以及產品,但由于產品太貴,處于猶豫階段;那么,建議在推廣過程中,對流量進行分類,針對性優化。
通常可分為以下五類:
01.迷茫型用戶
迷茫,通指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問題不知如何進展。而在此,指用戶遇到問題,但不知道問題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案。
舉個栗子。某用戶發現自己的孩子記憶力很差,卻不知道是因為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便是迷茫型用戶。
即:無論在產品需求上,還是產品認知上都一無所知。
02.問題型用戶
簡單來說,就是:用戶知道產生原因,但不確定解決方案。
舉個栗子。某用戶了解到自己臉上起痘嚴重,可能是由于內分泌失調導致,但不知道應如何去處理。
這便是問題型用戶。
即:明確自身需求,處于收集信息狀態。
03.尋找型用戶
指用戶對自身問題和解決方案都有了一個清楚的認知,但在產品選擇上還沒有一定的方向性。
舉個栗子。某用戶想買一款面膜,已經確定了自身想要補水功效,可還不確定購買哪一款比較好。這便是尋找型用戶。
即:已經度過搜集信息狀態,正在往產品對比這個階段進化。
04.對比型用戶
用戶已經明確自身需求,并已經確定了心儀產品,但需要對產品性能等進行對比,確保利益最大化。
舉個栗子。某用戶想報名競價培訓,找到三家中意品牌,但需要從這三家品牌的老師實力、課程內容及售后進行評估,確保“錢花的值”!這便是對比型用戶。
即:用戶已明確需求和產品,但需要把錢花在刀刃上。
05.決策性用戶
指用戶已經明確自己要買哪個產品,只是缺少一定的推動力。(該類型的流量是離轉化最近的)
舉個栗子。某用戶想購買華為手機,但處于猶豫中,嫌棄價格較貴等一系列心理活動。這便是決策型用戶。
即:確定需求和產品,但往往缺乏一定的推動力。
二八原則
根據二八定律來說,任何一組事物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那么,反觀營銷推廣,總有那20%的關鍵詞,幾乎占據了我們80%的消費和轉化量。所以,在精準獲取流量時,一定要利用好二八原則。建議可以單獨針對那20%的關鍵詞單獨建一個單元,重點監控,合理出價、搶排名。
注:這里的搶排名,并不是非讓你搶第一。第一點擊率高、誤點率也高,一般在2-4位較為合理,但還需多測試。
其實,以最少預算獲得最大效果不過就是不斷“細分”的過程:細分渠道、細分流量、細分關鍵詞。將流量劃分為多個版塊,逐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