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很累?真正的比賽,明天才開始。我們不小心拿了Campaign brief的年度代理商,我寫了一份小小的文字給同事,很有趣的是,我一邊寫一邊想,我們得到中國年度創意第一,但是,我們好像對于未來的創意發展也不一定就是有了答案。我們試想,五年后廣告溝通會是怎么樣?人工智能會不會替代我們的創意?人工智能取代客服,所有的訊息都可以用“語音”那端的“林志玲”“吳亦凡”取代,創意人員如何體現價值?電子商務上的廣告,真的需要“創意”嗎,還是“訊息”比較重要?內容營銷真的適合所有的品牌嗎?我的老板說,會不會幾年后,創意人員都會失業?因為social 可以用人工智能來達成,人工智能做social listening,發現有特定內容就追熱點,還購買程序來推自己的內容。
這時候的social機器人,會24小時幫你發文,還會快速自動生成回應,費用會越來越低。你是客戶,你會不會用social機器人?
我認為,social機器人應該只是做做普通的東西,但是真正crazy的idea,可能還是要人腦來創造。但是創意人員的需求會大量減少,一個人要做的東西變少了,但是生產出來的內容變多了。
這樣的世界什么時候會來臨呢?如果5年內沒有發生,10年內是一定會發生了。現在的創意人員,可能都會遇到未知的職業危機——10年后,你的工作在哪里?前幾年遇到一個編劇,他跟我聊如何把商業的東西植入到他們的戲劇里。我寫過小說,小說是設好故事線,豐滿人物完成故事,但是編劇方法非常有趣。對方說,在做長篇連續劇時,他們是先把人物設定出來,然后這些人物只要夠有趣,場景是平臺,就會有故事。比如,一個怕老婆又好色的老公,加上一個得理不饒人的出租婆,清純不懂事的女租客一,加上愛搞小聰明的男租客二,性感但是神經大條的女租客三,就是一臺演不完的戲劇。場景,人物,對事情的看法,就會有故事。消費者也可能是演員,品牌只是導演,或是促媒。溝通的創意,不再是過去的“品牌告訴消費者”的模式,說不定是“品牌和消費者一起玩出來”的內容。可以是“戶外看板”、展覽,或是一個social 實驗。這是新的創意模式。這也是social 機器人沒辦法取代的地方。
我敢確定10年后廣告這個行業還在,但是他的運作,計價及工作模式應該有很大的改變。現在的經驗不見得有太多的可適用性,但是不斷的學習,你累積的資產可能會比你想象中來得大。我記得剛入行時,孫大偉告訴我“廣告人是個用漏水的桶不斷接水的行業”。你會疲于奔命,但是你也要充滿精力去面對每天的挑戰。得到什么獎都沒有用,因為,每天,你的水桶都是空的,你得再接再厲把它裝滿。今天很累嗎?其實明天的挑戰還是很大。擼起袖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