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從初生到成長再到壯大,就像萬物的生長歷程一樣,有著規律性和必要性。一個初生的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當中,往往很不起眼,一不盡心就會被淹沒,甚至不得不退出競爭圈。就像,一棵剛種下的小果樹,我們澆水,栽培,祈求它能盡快長高長大,長成大樹,結出果實。當汲取了足夠的養分、獲得足夠的悉心栽培,小樹就可以成長為大樹,而再用點心,還可以把一棵果樹變成一片果林......
從這個角度來看待企業,當你不斷發展自身,建立起自身的品牌概念了,開拓產業鏈了,把企業的市場從一個點擴展到一個甚至是多個圈了,你是成功的,因為你成長了!但當果樹變成果林,你還把工作的著力點和目標放在拓展果林的占地面積上面,就未必是正確的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此時此刻,你需要知道你的每一棵果樹有沒有存在問題,有沒有生病了,產出還是否像以前一樣,樹跟樹之間,會不會相互造成不好的影響。還有個問題值得思索,假設你的果樹都不存在以上以及我沒有提到的其他一些問題,它們都生長得很好,這個時候你去拓展果林的占地面積,繼續開拓果林,是否有合適的土地給你發展,是否能保證不會給你現有的任務量已經足夠大的果林栽培造成影響?小編我還是把果樹的理論延伸到企業層面上來,企業在發展到一定規模時,容易被各項榮譽和好評膨脹了心。有一些企業就會這樣,忘了對自身的反省,自我好感度蹭蹭蹭地往上漲。一遇到問題,就恨不得擺出自己的那些稱贊來掩蓋自己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是企業發展的阻礙,是潛在的危險因素。
成長過程中潛在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正好跟果樹理論是一樣的,一個是內部問題層面,一個是外部問題層面。
內部問題,比如企業產品是不是能一直都遵循該有的原則來生產,會不會因為業務的擴大而偷工減料,使用的材料有沒有問題,這些都需要做一個自我檢查,絕對不能因為一直都沒有出現問題或者自我好感度太高而過分自信和大意。除此之外,還得看看,企業內部,各個部門的管理是否存在漏洞,部門間和員工間是否有著某些潛在的沖突點?對于一個企業來說,內部的建設,不管是人文方面還是技術方面,軟硬能力共同配合才能健康成長。
外部問題的話,我們都知道,當你成長到一定程度,在行業當中有足夠的話語權的時候,你相應的“義務”也會增加。這個“義務”,在你出問題的時候,會顯得特別突兀。比方說,你的產品出了一個很多其他企業品牌都存在的問題,這時候,你就會被很多消費者斥責,即使你很委屈,為什么這些問題別人也有,那些小企業不是還常常出現這類問題嗎,為什么就偏偏揪著我不放?此時此刻,只能安慰你想開點,你說,你和弟弟妹妹們犯同樣的錯,被罵得比較慘的難道不是你嗎?你說,有些錯是不是小時候犯過,那時候卻沒事兒,但長大了再犯一樣的錯,就被罵得眼淚都想掉下來......而且,你繼續拓展你的業務量還是產業鏈等等,有一定限額的市場還能容得下嗎?你說要多元化發展,繼續向不同領域挺進,但是否,你能顧得及原有的經營模式,是否承受得起加大了的任務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