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終端控銷專欄理念學術推廣篇
理念學術推廣在第三終端控銷市場廣泛存在,尤其是近幾年綠色療法把它推向了一定高度,但是對于很多正在轉型進入第三終端這個領域的醫藥企業來講,還是陌生的話題,今天我們就來全面認識一下。
第三終端控銷定義,即面向第三終端市場的控制性銷售,控的是各環節利潤,那么銷售的又是什么呢?有人說是產品,有人說是學術,有人說是客情關系。
其實第三終端控銷的銷售,銷的是理念,售的是學術。
學術是撬動基層醫療市場(第三終端市場)的杠桿,筆者已經在多個場合、多篇文章里有論述,詳見《品項學術推廣模式在基層醫療市場的應用》《第三終端控銷之學術推廣模式》等,這里不再贅述。
光有學術推廣不行,還得向基層醫生灌輸理念,傳播科學的醫學理念,正確的精神理念,適用的經營理念,以及修身正己之道德理念。
從古至今,醫藥受人尊敬的行業,醫生濟世救人,是造福大眾,積德行善都是很高尚的,藥材商,“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像300多年歷史的同仁堂,享譽海內外,靠的就是上述經營理念。
這幾年,有部分廠家邀請基層醫生學習《道德經》《三字經》,到武當山或其他名山,學經悟道,就是精神理念推廣。
藥和醫都是治病救人的高尚職業,藥品廠商有責任和義務向基層醫生傳播正能量,正方向,正確的價值觀。如果醫生價值觀是惟利是圖,你教給他再多學術也是枉然,因為只會讓他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比如最近關于鼻炎膏,其實這本來就是非常便宜的中藥膏,結果被很多廠商加了一根棉棒包裝成神奇技術,售價奇高,藥商和醫生一起追求暴利,殊不知,基層醫生都是做家門口熟人生意,病人嘴上不說但不代表心里沒數,你收人家兩千三千,前期用了一點麻黃堿短期有效果,但真正治療不了任何鼻科慢性疾病,病人白白花錢還耽誤治療時間,甚至導致鼻黏膜不可逆損傷,這就是有悖價值觀的生意。
理念學術推廣還有一個角度上的工作,就是向基層醫生傳授門診經營管理理念。
筆者過去操作的一個霧化治療項目,學術會必講的一個課題就是“名醫名店”,即把建設特色科室(項目)當作是一個門店(診)必備的經營策略,好比每家酒店都有特色菜,每個基層醫生都要有自己拿手招牌,或者某項適宜技術,或者某一專科專病的治療等,在國家嚴格控制門診靜脈輸液,提倡口服和霧化給藥方式大政策導向下,不斷給基層醫生灌輸正確的經營理念,幫助醫生開設霧化中心,增加病源,增加知名度,增加收入,減少風險。
多年與基層打交道的經驗,筆者認為成功經營診所的三要素:1、特專精上有所突破,2、不斷提升診治水平,3、善于經營宣傳。
筆者熟悉的很多基層醫療機構,發現一個規律:民營比公立效率高,夫妻診所比雇用員工的門診利潤高,會經營的醫生不見得醫術有多高,但一定是愛學習愛鉆研善于經營善于病患溝通。
拿基層兒科來看,兒科其實就是2個半疾病: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各占1個,皮膚系統算半個,兒科疑難雜癥肯定轉上級醫院就診去了,那么2個半疾病,都有成熟的臨床治療路徑參考。比如兒童鼻炎,物理治療鼻腔清洗是最基礎最常用的技術,但隨著一些不負責任的廠商推廣所謂綠色療法和特色療法,硬生生對基層常見兒科疾病,對很多自愈性疾病,學公立三甲醫院大處方,又是貼敷,又是針灸,又是灌腸,日均用藥成本高達百元,其實是嚴重走偏的實例,令人唏噓不已。
醫藥代表,協助醫生提高醫術,為患者解除疾苦,本是己任,奈何在利益誘惑下,喪失基本價值觀,導致誤導基層醫生的故事頻繁上演。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恒無欲也,以觀其眇;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講的是為醫者,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正確的價值觀。
“術業有專攻,醫者尋求治病之術,但求精湛,方解病痛。術失所向,則為無術,害人之。”講的是,醫術用以治病救人,但沒有正確的衡量標準,則是禍害群眾。
如今是一個嘈雜的社會,很多人容易迷失自我,國家失道,大道失普,醫者仁心,醫生所以僅有好醫術遠遠不夠,尚需有“道”。這個道,需要我們全行業去倡導,去推廣,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理念學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