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說了,就要做微信;創業導師說了,就要做大號;“營銷專家”說了,就要做社群追熱點,行,您在坑的最深處。
不過話說,做微信、做大號、做社群追熱點沒什么毛病,但是別指望著您就光做個大號每天發點兒什么就能成名人了、東西就能賣瘋了,或者瞬間就成了“香菇藍瘦”那小伙子了(話說你們誰不用查就知道那倒霉孩子叫什么?他只是娛樂了一下我們,我們并沒有記住他。)
我有個粗略的評測,只通過社會化媒體的運作,能夠“火”起來的幾率,基本上和晴天走大街上被雷劈死的幾率差相仿佛。
您光指著這個幾率打算一夜暴富、打算起死回生、打算行業壟斷?嗯……一般我們做夢之前都先要保證能睡著。
這又是為毛嘞?社會化媒體,說穿了是在”數字生活空間”中的一種“規模化的人際溝通”方式,就好比一個大屋子里人們熙熙攘攘滴各自聊各自的天兒,沒有一個統一的話題、沒有一個統一的渠道、沒有一個統一的邏輯,所謂“碎片化”也就是這么個意思。
所以你不可能在這么一大堆熙熙攘攘的“噪聲”中,憑借您自己的一個小話題、小歪點子、小創意就能讓全屋子的人都聽您的。
那位說了,“那,邏輯思維,那個黃太吉,還有雕爺牛腩,當年怎么就能一炮而紅啊,他不就靠著微博么?我怎么就不能行啊?”
您行,您要是那時候就開始折騰,您肯定行。
不過現在不行。這么說吧,那個時候,這個大屋子里還沒幾個人呢,進來的也多半兒先聽著,不知道怎么回事兒,不敢瞎言語,也是在“大眾傳播時代”悶慣了,所以屋子里別看人多,但安靜得很。這時候有個膽兒肥的,天不怕地不怕的,看這一屋子人都挺安靜的,就開始嘚嘚,說得好不好咱們暫且不論,單是這安安靜靜的一屋子啞巴,聽到有個“人”出的動靜兒,都自然會覺得不錯,便成了他的“粉絲”了。
就這么回事兒,后來大伙兒看這人也沒被打、也沒被拉出去槍斃,反而賺了個盆滿缽滿,于是“大眾”們開始躍躍欲試,都開始嘟囔上了,然后這屋子里就跟春運時候的北京西客站一樣,吵成一鍋粥了。
這個時候,您再說什么,估計也難讓大家成為您的“粉絲”了。
所以,光靠社會化媒體,肯定不行,社會化媒體是“以話題、以興趣、以人脈關系為線索聚合信息的傳播渠道或平臺”,您很難單通過社會化媒體,把某一個信息傳遞給所有人。這時候您需要“大眾傳播”的互聯網變體“大公眾平臺”來起到廣播的作用。
春運的北京西客站,車站大喇叭里喊“車站二層第6候車室門口有位李先生剛剛拉了一泡金子,大家跑得快的趕緊過去分金子啊,晚了就搶不著了。”然后這位李先生的話題才能有效果。(本故事純屬虛構)
這就是“大公眾平臺”和“社會化媒體”的配合。